昭通汽车网 发表于 2019-4-14 17:45:41

做个朴素正直的人,用最省心的方法 生活

因为以前做过记者,有时候会被一些朋友问:你们做记者的都不做功课,不做准备吗?怎么提问的时候都是一些傻瓜式的问题,有脑子的人都不会这么提问题。
我说,其实,最早我也是这么想的。然则 ,入行以后才发明 ,有时候为什么需要这么提问,如果你所在的是一家专业媒体,那自然你提问要直中要害,提问那些症结 的问题,因为你的读者是专业人士或者准专业人士,不需要太多的铺垫。
而对于很多年夜 众媒体而言,特别是电视媒体,有时候提一些”傻问题“是必须的,因为年夜 众媒体的责任是在于要满足绝年夜 部分人都能看明白。
这里的重要区别在于,作为记者,你不是在为自己提问,而是要替你的受众提问,如果你的受众是绝年夜 多半 人,没有专业配景 ,那你的提问必须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而不是直接问一些专业度特别强的问题。(当然不排除,现在有不少记者不认真做功课,不考虑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这里跟年夜 家分享一个小窍门,如果你发明 记者提问的问题都是些年夜 而无当、没有具体的点或者细节的问题,那只能说明这个记者心虚,没有认真做功课。这样的采访,最终基本是看天吃饭,完全靠被采访者自由施展 了。
为什么会这样,往下看,我们再来解答。
看到这,很多朋友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讲了这么一段,今天要讲什么呢?
今天要分享的这段内容来自于《论语·雍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这一段很短,简单解释一下:
孔子说:“孟之反不夸耀自己,军队溃败的时候,他走在后面掩护全军,将近城门,便鞭打着马匹,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马不肯快走的缘故。’”







很多朋友觉得《论语》太浅,更适合让孩子背诵,然则 觉得作为成年人读这些内容太浅显。然则 如果真的能够读懂《论语》,别说半部治天下,其实重复 阅读、思考、咀嚼,和自己的生活互参,我想你能够发明 更多的乐趣和启发。
有一天,孔子很感慨的说“孟之反不伐”。孟之反是鲁国的年夜 夫,“伐”是自夸的意思。颜渊的志向就是“怨无伐善,无施劳”。
孔子说:“孟之反不喜欢夸耀自己做了什么丰功伟业,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
“奔而殿”的“殿”是殿后的意思。有一次齐国和鲁国接触 ,鲁国败了要退却 。我们都知道接触 时,冲锋在前、退却 殿后的人是真英雄。
其时 鲁国退却 ,孟之反殿后,等所有人都进了城才进来,这时他策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他把平安 给了别人,把危险留给自己。
所有人都知道孟之反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是真英雄,真爷们儿。但孟之反这时却挥舞鞭子打着马屁股说:“真不利 ,不是我不想逃跑,是马不跑啊。”
你瞧,他做了这样的事之后,仍然用这种方法 来讲他其实没做什么。
我们可以把这个场景回复复兴 的更充分一些。如果我们深处战场,打了败仗,会是选择冲在最前边,尽快脱离危险,还是殿后,帮在前边逃命的人排除危险,而自己却要面临着更年夜 的危险?
我想,我们中的绝年夜 多半 人可能都邑 选择先跑,能够拖在后边殿后的人只能是少数。
那年夜 家都平安 了以后,被所有人猛赞,你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年夜 家的赞誉?
愉快的接受?故作谦虚几句?绘声绘色的描述自己的伟年夜 ,夸年夜 其中的风险?
我想,绝年夜 多半 人最多也就是会故作谦虚几句,然后欣然接受年夜 家的夸赞。
我们的生活里,虽然不至于遇到这么极端的情况。然则 类似的情况会很多。
我原来有个同事,很聪慧 ,做事也很有想法,拿出来的器械 也很容易让人眼前一亮。然则 ,他有个问题,就是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能力和进献 ,随处 去诉苦、自我吹捧 。一开始的时候年夜 家还会赞同 着他夸几句,然则 时间长了,很多人其实都异常 反感,不是对他的能力反感,是对他这种态度反感。
我的这个同事的例子,和孟之反的故事,其实正好完全相反。
造成这种区其余 原因是什么?我的同事担心别人看不到他的功绩 ,看不到他的能力,他认为只有这样,别人能力 更认可他,能力 对他重视起来。而孟之反很清楚的知道一个事理 ,这是我们的老祖宗重复 教导我们的:自矜者不长(《道德经》)。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做了功德 后,要学会把功绩 让给别人,起码自己不居功,不占据自己做的功德 和功绩 。实际上这背后是一种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千万不要以为别人不知道你做了什么,其实所有人都知道。所以用低调的方法 把自己做过的有价值的事抹平,也算是一种自我掩护 。
很多人觉得孟之反这么说是不是很有心机,是为了让别人能够更记住他的功绩 。这种情况不排除,我们现实生活里的这种”推功揽过“的表演实在是太多了,而这种表演式的处理方法 ,历久 而言,短期内可能会受益,然则 这种表演,终究会被发明 ,年夜 家对这种人的唾弃可能会更彻底,因为心机太重的人,没有人愿意和他共事,因为不小心就被算计了。
说到这里,前一段的文章:心里永远装着别人的利益。。。。。里我的那位忘年交老先生,因为是领导,被他赞助 过的人,有正面夸赞的,也有年夜 肆吹捧的,阿谀阿谀 的也不少,然则 老先生每次都能把这种场合处理的异常 好,不是严词拒绝,也不是欣然接受,很多时候是用异常 幽默的方法 即表达了自己不受吹捧的本意,而又能让年夜 家都觉得很舒服。这就是真正的做到了和光同尘(因为会涉及到生活里很多具体真实的人和事,这里就不具体说事例了。),很多时候是拿自己开涮,效果异常 好。
其实,说了这么多,就是不自矜,我想这个事理 ,绝年夜 部分人都能理解,然则 做起来的时候则未必能做好。
说到底,是我们不相信,朴素正直,才是最好的生存方法
回到这则《论语》,孔老夫子这么赞叹孟之反,难道不明白,孟之反这已经动了机心吗?我小我 的理解是,如果在宦海 太傻、太痴、过于朴素正直的人,是很难生存下去的。孟之反的这种方法 可能恰到利益 。
而如果作为普通人,或者是做学问的人,有这样的机心可能会很别扭,因为一次受益,会逐步形成依赖,类似的剧情可能逐步增加,这就是机心的形成。像我那位同事一样,何尝不是原来得益造成的路径依赖呢?因为很多人信奉的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现在,我们来回答最开始的那个问题,说到底,如果你把自己定位在记者的角色,你自然会站在你所代表的受众的层面去提问,建立好专家、学者和普通人的桥梁,而如果你是为了自我,想让人觉得自己人高等 ,自我表示 ,其实也是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太初级 ,你的表示 自己 已经让你脱离了自己自己 该有的角色。
朴素正直的方法 ,其实就是回到你的来源基础,做个记者,就做好桥梁,做文化流传 者,就做勤学 术和应用之间的平衡,在坚持学术的基础上,让更多的人喜欢听、听得懂,用得上,既不信口开河,也不为训诂所累。
朴素正直的人,在生活里,可能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能力 被发明 和接受,因为现代社会,即使你没有心机,别人也会用心机的思维方法 来想象你,如果以心机对心机,我们头脑中的对方就会异常 庞杂 ,充斥 神秘,又很难看透。
做个朴素正直的人,该怎么做怎么做,依道而行,不取悦于人、也不算计人,让事情自然产生 ,别人的评价由别人去评价,而你能够获得 的是最省心的生活方法 ,你也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存眷 事物原来 的样子,而不是用来去想方设法 的琢磨 领导、琢磨 同事每个动作背后的”深意“。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昭通热线网www.ztrxw.cn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电话:0870-2156588 邮箱:信箱:569098112@qq.com。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昭通热线网www.ztrxw.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做个朴素正直的人,用最省心的方法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