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昭通 发表于 2017-8-16 08:57:52

入职小米,收割11个Offer的简历什么样?百度,美团,新浪




规划清晰

从最早的实习经历来看,他在13年11月即开始第一份与运营相关的经历。
此时是他大一入学后的第三个月。
从工作经历描述来看,该实习属于自己做运营的可能性较大,也就是属于没有经验,创造经验的——自己开公众号,开微博的方式。
从实习经历的3份经验来看,虽然运营岗位内容有细分差异,从新媒体运营,到业务运营,再到最后的产品运营,但实质上始终没有跳出运营这个大行业。
从这点来看,他在三次实习经历中,也是在逐步调整自己方向的过程,思路是非常清晰的。
毕竟他所学的专业是经济学,与运营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这点也是在答疑群经常提到的,想转行要趁早,实习阶段尝试性转行,换岗位换公司,是成本最低的时候,一旦毕业了,成本就会陡然上升,毕业后三年再想转行,难度将更大。
业绩量化有吸引力

画红色框线的内容,都属于对HR特别有吸引力的内容。
在一大堆密密麻麻的中文字里面,数字与符号是最具有吸引力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简历中要将重点内容加粗以提醒看简历的人,本质上是违背用户习惯的。
因为你不知道对方的重点落在哪里,反倒可能分散对方的精力。
在能够用业绩量化的时候,尽量用数字去描述,就能最大化吸引眼球。
在这份简历中,不论是对产品的迭代版本,运营效率,或者是测试APP数量,问题的错误率,用户增长情况,都非常好的量化了业绩,并且数据非常精确。
看简历的时候,HR会有两个想法,一种是这份简历很赞,业绩量化很明确,另一种是数据记得这么清楚,平时一定是非常注重细节,有良好工作习惯,懂得及时总结工作,记录数据的人。
这样一判断,其他的都没有这点来的重要。
不去说其他的HR如何看待这份简历,从我自身看简历习惯来说,只要让我看到红色框线里的内容,就能判断这份简历是合格的。
专业词汇丰富

体现出业绩是一个方面,另一个重点是关键词,也是曾经写过的文章,HR是通过关键词来搜索判断简历是否合格的。
毕竟我们不能精通每一个岗位,势必通过关键词来辅助判断简历的是否合格。
绿色框线部分,就是简历的重点关键词。
B端、C端、PM、RD、BUG、云计算、BD、安全漏洞扫描、测试数据清洗分析、定位日志、海量测试等。
这些词汇,哪个不属于互联网行业?哪个看起来不专业呢?
从我的角度来说,最能体现其专业度的两个词是:测试数据清洗分析、定位日志。
因为我都不懂,但是看起来很专业,也就是不明觉厉的感觉,看到这两个词就能发现对方是真的有做过这些事情,并且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人,否则,一定不会乱这些词汇。
这点或许跟学生时代我们做考卷一个道理,如果你不会做题目,记得把你想到的,懂的,与题目相关的公式定理全部搬上去,让考卷看起来有内容。
简历同样是这个道理,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度的名词,让简历看起来足够专业,足够有说服力。
其他内容

在蓝色框线的内容就是一些从事运营工作需要掌握的软件,这些软件,在专业技能模块体现,或者嵌入到工作经历中去都是OK的,当然,我更推荐后者。
为什么这份简历只提到了实习经历,还有相关专业词汇,数据就通过了?而不需要去看校园经历或其他信息?
因为只要实习经历的前两份经历,我就能判断这份简历是合格的,不需要再看其他内容。
而这份简历也很聪明,把校园经历压缩到了5行,剩余部分全部用来写与专业技术相关的信息,因为我们确实不Care你在学校有多牛逼,我们比较关心你在公司里能创造多少价值。
当然,这份简历的主人公在撕兄这里也算一位风云人物,算上这篇文章,已经以他为主线写了3篇推文。
第一篇是在他拿到Offer前的:我懂你的焦虑,不懂你的焦急。
第二篇是他拿到小米的Offer之后的:30天斩获11个Offer的秘诀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发布内容请上昭通热线网www.ztrxw.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入职小米,收割11个Offer的简历什么样?百度,美团,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