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昭通 发表于 2017-8-27 13:39:31

丁小星:学历之外,我们还可以谈点别的

1

最近看一档电视节目视频,关于大学毕业生求职的。

有个刚毕业的“简历帝”小何,参加150场招聘会,每场海投100份简历,想进大单位,结果没戏。
前HR经理小米在节目中则揭露了招聘会的「潜规则」:
大企业筛选时,会把985简历和非985简历分开放。
离开招聘会后,只带走985大学生的简历!
非985大学生简历就丢到桌子上,被清理了。
其他大企业肯定也是这样操作的。
听完,小何感到很无奈,不禁觉得企业的这种做法对像自己这样的非名校毕业生不公平。
2

我却觉得企业的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在《智识分子》一书中,万维钢(《万万没想到》的作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00年前,福特公司提供的工人薪资远远高于市场供求水平的工资,这使得人们挤破头地想要成为福特的工人,甚至为此引发了一场骚乱。

福特公司因此制定了一系列标准来选拔工人:比如其要求你家里必须干净体面,你没有酗酒的习惯等。这些标准跟工人能不能干好活关系并不大,它们的作用在于淘汰人。
一个有幸进入福特公司的人和一个没被选中的人之间很可能根本没有区别,唯一问题仅仅在于名额有限。
回到知名企业通过筛选简历就淘汰掉非名校毕业生的例子上来,企业的这一做法与福特公司有着同样的意义:设定门槛,把一部分人挡在外面。这样才能既降低招聘成本(凡是投简历的都进行面试,哪有那么多时间呢?),又不影响招聘质量(一般来讲,名校生优秀的概率大于非名校生)。
所以,如果小何们觉得不公平,大可以打破规则。
比如,不走网上投简历的形式,而是想办法找到招聘的负责人,用能够打动他的作品或者与众不同的综合素质说服他破格收下你的简历,并给你面试的机会。
但无论怎样,最终都还是要靠实力说话。也就是说,名校的光环也只是一块敲门砖而已,进了门之后,一切还是要看自己的实力。
3

但其实,小何还远远没有达到需要打破规则的程度。
我觉得他的问题在于:连最基本的都没有做好,就开始怀疑人生。
有人说,他多勤奋呀,跑了那么多场招聘会,投了那么多简历。但是,他实际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1参加150场招聘会,每场海投100份简历
也就是说一共投了15000份简历(我的天,这个数据好吓人),但没有一个单位要他去面试。我觉得这非常不正常。
首先这简历是写得有多平庸啊,没有一家单位看得上。其次,有功夫跑150场招聘会,还不如花时间老老实实跑一场招聘会,尽可能多地搜集心仪单位的岗位要求,然后对照岗位职责有针对性地写简历,再一家一家地投简历,每份简历都各有亮点。如此,估计投10家就有起码有2-3家回应吧。
如果实在没有,那一定是简历上的事迹不够说服人,那这样的话,不被回应就不仅仅是学校招牌的问题了,而是气质与人家公司的要求不符合嘛。
我大四上学期的时候,和同学一起逛学校的招聘会。我们学校是普通的二本,所以招聘会上的名企很少,只有一家地产公司的招聘台前排了长队,因为他们招聘的岗位待遇好,还是湖南的知名企业。
我和同学排进了队伍,轮到我俩时,招聘者的面前已经堆了一尺高的简历,我心想算了,拉着同学往外走。
这时,其中一位年轻男子向我招了招手,说:“都来了,填份简历再走。”然后他递给我们一人一份简历表。
我填了一份中规中矩的简历,就是个人基本信息和在校期间参加过哪些活动以及获得过何种奖项,根本没有抱多大希望会被录取,因为他们只招一个人,而且和我一起的同学的简历比我的好看多了。
但是,过了一个星期,我接到该公司人事部打来的电话,说我被录取了,问我周一能否报到。接到电话的时候,我的心都跳到嗓子眼了:那是多少人想要的工作啊,居然就给了我。他们为什么会选择并不出众的我呢?
后来,要我填简历的那位男子,也就是后来成了我的直接领导的师兄,他告诉我说,其实他在要我填简历的时候,就已经80%确定要录取我了,因为我的形象和气质比较符合他们的理想人选。要我填简历,只是走个过场。
他还告诉我,那天,他和人事经理在很多人选上都有争议,唯独对我,俩人达成了一致意见,所以最终录取了我,理由是:我的可塑性强。表现在,言谈举止得体,善于倾听。就是这些看上去与专业技能无关的特点,但却促成了我的幸运。
在毕业的前几年,因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于是什么都想尝试。而且,纵容我的竟然就是因为找工作对我来说太容易了。
我每次找工作,只会投1-3家简历,而且几乎每家都会给我发面试邀请,从投简历到上班,往往一个星期搞定。
我从来不会海投简历,尽管那时我能力真的很一般,而且畏难情绪很严重,但是在写简历时,我从不含糊,总是会花很多心思去描述自己以及过往的工作经历,然后把简历逐一投给自己心仪的公司。(说明一下,我虽然没有投过很知名的企业,但也都不差,基本都是本地中等偏上的企业)

所以,小何只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2不懂得变通,认死理。
非要进顶尖单位,而学历又达不到人家的门槛,那就更不能通过投简历这种最不靠谱的方式了。
如果身边有做HR的朋友,你就会知道:好工作都是先从内部推荐或提拔的,最后才会从人才市场或网上挑选,除非他们本来就要招刚毕业的大学生。
已经被证明的“六度理论”表明:我们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之间也最多只需要通过六个人就能取得联系。那么,动用各种关系,找到心仪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应该不难。当然,前提是自己真的有实力,否则就只能给推荐人丢脸啦。
我能进入现在这个单位,也是通过内部推荐,不然以我二本的本科学历,简历都投不进来。不过,我的笔试却是考了第一名,也正因为如此,当其他决策人因为我的学历和相关工作经验而怀疑我时,我的推荐人才有底气为我争取。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我的推荐人是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认识的,那时我们还代表各自的公司,期间不过几次短暂的交流,也许是因为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他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吧。
去年得知我辞职回了武汉,他便将公司正在对外招聘的消息告知我,并帮我把简历直接递到了人事部门。入职后,我非常珍惜这份自己“高攀”的工作,一年后,工作表现在领导的眼中也是可圈可点,算是没有辜负推荐人。
通过这件事,我想说,其实机会往往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用心一些,就能给人留下好印象,并拥有好运。
对小何来说,即便眼下进入不了大单位,那么,退而求其次,先去门槛低的小公司锻炼能力,等到实力超越了学历,那时自然有办法。
4

总而言之,我觉得小何同学的问题在于:学历和能力都不够,却想要一份超出自己影响范围的工作,求而不得,就怪社会不公平。当然,他还年轻,有很多认知误区,也许我刚毕业的时候还不如他呢,起码他敢于梦想世界500强啊。
最后,我认为名校生之所以有更大的可能性会被大企业青睐,并非因为他们的学校招牌,而在于他们自身的优秀品质,比如勤奋、专注、决心以及肯动脑筋思考等等,而这些品质又促使他们在职场上表现得优于普通院校毕业的人,从而给企业留下“名校生就是比非名校生能力更强”的总体印象。
学校教育把我们培养成了“表现型”选手,只关注当下的表现,而忽略了自己还有变好的可能性,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对自己非名校出身表现得耿耿于怀。
但如果我们相信未来的自己会比现在好,然后从当下出发,付出努力和耐心,其实不用太久,也许半年,就会有脱胎换骨的改变,而那时,你会发现:非名校出身不仅不会阻碍你的发展,甚至会成为你骄傲的资本。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发布内容请上昭通热线网www.ztrxw.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丁小星:学历之外,我们还可以谈点别的